股票杠杆平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/妇科学科带头人李小毛:妇科肿瘤走向年轻化,“疫苗+筛查”构建全方位防护网丨21CC肿瘤周

发布日期:2025-04-22 22:47    点击次数:94

  

股票杠杆平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/妇科学科带头人李小毛:妇科肿瘤走向年轻化,“疫苗+筛查”构建全方位防护网丨21CC肿瘤周

  编者按:股票杠杆平台

  2025年4月15日—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,今年宣传主题为“科学防癌健康生活”,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,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,控制癌症风险因素;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,促进早诊早治;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,并定期复查。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,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。

 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,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,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、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“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”,每日一个主题,涵盖甲状腺癌、肺癌、胃肠道癌、肝癌、前列腺癌、宫颈癌、乳腺癌、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,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,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,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,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。

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广州报道

 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恶性肿瘤,每年导致超过34万例死亡,其中近90%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。中国作为宫颈癌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,2022年新发病例约11万例,死亡病例近6万例,占全球宫颈癌死亡人数的17%。

  近年来妇科肿瘤发病呈现显著年轻化趋势。临床数据显示,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5%攀升至当前的15%-20%,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年轻病例也逐年增加。这一变化与HPV感染率上升、生育模式改变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,为肿瘤防治带来全新挑战。

  在此背景下,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“90-70-90”消除宫颈癌战略目标(即90%的HPV疫苗接种率、70%的筛查覆盖率和90%的癌前病变治疗率)成为全球行动纲领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?2025年4月15日-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,值此之际,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、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“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”,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学科带头人李小毛教授,围绕大众关心的肿瘤防治问题,进行权威科普解答。

  年轻化趋势下的“90-70-90”目标攻坚战

  《21世纪》:当前肿瘤周的背景下,您认为我国在妇科肿瘤防治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进展?又面临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?

  李小毛:今年迎来了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三十一周年,本年度的主题为“科学防癌,健康生活”。在妇科肿瘤的防治工作中,我们特别将焦点放在宫颈癌、子宫内膜癌以及卵巢癌这三种疾病上。据相关统计,宫颈癌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的排名中高居第四,对女性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,已上升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。

  鉴于宫颈癌的巨大危害,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提出战略目标,旨在消除宫颈癌的威胁,并在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“加速消除宫颈癌”的全球战略。该战略设定了2030年的宏伟目标——“90-70-90”,其核心目标是,在2030年之前,确保15岁以下女孩HPV疫苗的全程接种率达到90%以上。

  以此为基石,配合有效的筛查和治疗方法,我们方能在消除宫颈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、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。

  《21世纪》:近年来我们在日常采访、沟通中注意到宫颈癌、卵巢癌等妇科肿瘤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。请问您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

  李小毛:近期,妇科肿瘤如宫颈癌与卵巢癌的年轻化趋势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据数据分析,这些癌症的发病年龄中位数呈现下降态势,年轻女性患者比例亦有所上升。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,涉及环境因素与生活模式的转变。例如,HPV病毒的广泛传播、初次性行为年龄的降低以及多性伴侣现象等因素,均显著增加了年轻女性患宫颈癌的风险,使得年轻化趋势愈发显著。

  为应对此挑战,我们需实施一系列综合性预防措施。首要任务是推广HPV疫苗接种和开展有效的癌症筛查,以降低患病风险。其次,应加大健康宣教力度,正如当前肿瘤防治宣传周的活动所示,提升公众的防癌意识至关重要。此外,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不可或缺,这些综合措施将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,实现对疾病的有效管理。

  《21世纪》:针对妇科肿瘤年轻化这一现象,医院和医疗体系在预防、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哪些新的策略或措施?

  李小毛:我们始终将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放在首位,致力于通过每年的国家肿瘤防治宣传周等活动,不断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。唯有让大众真正认识到自身健康的重要性,才能确保肿瘤预防措施的有效执行。在预防策略上,我们将着力推动HPV疫苗的接种和癌症的早期筛查,同时对确诊患者实行全面的病程管理,涵盖癌变和HPV感染者的系统化治疗。

 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,我们不懈努力:在筛查环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,以提升筛查的精确度。此外,我们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信息网络系统,打造信息共享平台,整合筛查数据,以便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跟踪。例如,我们发现农村地区的筛查覆盖率尚显不足,存在较多漏检情况,因此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强化管理。

  在产学研医的协作领域,以卵巢癌的防治为例,我们必须整合基因组学、影像学、组织病理学及实验室检测等多学科资源,共同提高诊疗效率。宫颈癌的防治同样如此,目前已在细胞学检查和阴道镜检查中应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,这一创新大幅提升了筛查的效率。

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我们有理由相信,未来在妇科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面将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。通过不断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,产学研医的协同创新定将显著提高妇科肿瘤的防治能力。

  构建“男女共防”的防控体系

  《21世纪》: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筛查相结合被认为是最佳防控策略,能否详细谈谈在实际推广过程中,如何提高疫苗接种率和筛查覆盖率,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段女性,具体的防控建议有何不同?

  李小毛:当前宫颈癌防控形势不容乐观,新发病例数呈持续上升趋势。为逆转这一态势,我认为应实施“消存量、遏增量”的双管齐下策略。所谓“消存量”,即针对已确诊的宫颈癌病例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妥善治疗,避免病情加剧。而“遏增量”的关键则在于截断HPV病毒的感染及其病变进程。如何预防HPV感染?最为关键的措施便是公众积极参与疫苗接种。接种HPV疫苗是“遏增量”的最佳途径,因此我们强烈呼吁提升疫苗接种率,构建群体免疫的坚实屏障。

  我们建议适龄女性尽早接种疫苗,特别是在首次性行为前接种效果尤为显著。个人应树立“早接种早受益,主动接种主动获益”的观念,年龄越小接种,其获益越大。疫苗接种不仅能够守护个人健康,而且在接种率达标的情况下,还能有效阻断HPV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。

  在筛查环节,需充分利用癌前病变阶段的干预时机。HPV病毒发展到宫颈癌往往需要数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,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筛查窗口。定期进行筛查,及时侦测并处理癌前病变,是阻断其恶化为癌症的重要手段。我们建议将疫苗接种与定期筛查紧密结合,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女性采取个性化的防控措施:年轻女性应着重接种疫苗,成年女性则应重视定期筛查,从而构建起全面的防控体系。

  《21世纪》:您曾指出公众对于男性群体感染HPV危害仍缺乏足够认知。从肿瘤防治角度,男性HPV感染可能引发哪些肿瘤?男性在HPV感染预防和定期筛查上,应该树立怎样的意识?

  李小毛:HPV疫苗近期成功获得批准,适用于男性接种,九价疫苗亦获得相应许可。通常人们将HPV疫苗称作“宫颈癌疫苗”,但事实上,HPV感染所引发的疾病范畴远超宫颈癌。除了宫颈癌,它还可能导致外阴癌、阴道癌,以及男女两性都可能面临的口腔癌、咽喉癌、肛门癌等。男性还可能患上阴茎癌。此外,低危型HPV病毒可引发尖锐湿疣等病症。基于此,我们倡导“多病共防”的理念,即通过预防HPV感染来有效避免多种相关疾病的发生。

  HPV病毒主要依靠性传播在男女之间传播,男性接种HPV疫苗不仅能够保护自身健康,还能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,进而降低整个人群的感染风险。在推行“多病共防”理念的同时,我们还提倡“男女共防”的策略,即鼓励男女共同接种HPV疫苗,这将极大地推动宫颈癌防控工作的进展,助力实现消除宫颈癌的宏伟目标。因此,男性应当树立主动预防的意识,认识到HPV感染可能引发的多种恶性肿瘤风险,及时接种HPV疫苗,既是对个人健康的守护,也是对公共卫生的有力支持。

  《21世纪》:您认为在妇科肿瘤领域,还有哪些研究方向具有巨大潜力,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?借肿瘤周的契机,您对广大女性朋友在肿瘤预防和早诊早治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呼吁?

  李小毛: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,都应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念,对自身的健康给予充分的关注。唯有携手同心,肿瘤的防治成效方能显著。我们倡导广大女性朋友积极践行“四早”原则:提前预防、及时诊断、及早发现、尽早治疗,以此铺就一条通往健康幸福的生活之路。

  预防肿瘤,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。众多案例警示我们,由于长期忽视体检,许多人一经发现病情已是晚期,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。这些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实例都在提醒,保持健康的体魄不仅是对个人的责任,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担当。

  因此,我们需确立“知信行”的防治理念:认识肿瘤防治的重要性,信仰科学预防的力量,并将之转化为具体行动。定期体检、接种防瘤疫苗、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,这些简便的行动,正是我们守护健康的重要防线。

  接种疫苗+定期筛查双管齐下

  《21世纪》:请您聊聊具体的对公众适用的肿瘤防治策略,比如说女性需不需要在定期接种HPV疫苗?之前接种过二价或者四价疫苗的女性,是否应该过了5-10年再去接种九价疫苗?

  李小毛:根据我们的研究数据及预测模型分析,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,当前的HPV疫苗接种策略展现出显著的优势。若保持现有的接种推广力度,预计到2070年,我们有望实现消除宫颈癌的公共卫生目标。随着更多疫苗的上市及价格的降低,配合高效的筛查手段,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得以加速。借鉴乙肝疫苗接种的情况,公众接种乙肝疫苗意识的提高及行动的落实,使得乙肝感染率和相关肝癌发病率均显著下降。

  通过对十万例临床数据的研究分析,我们得出结论:我国HPV感染呈现出特有的型别分布。数据显示,52型HPV的流行率最高,但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16型HPV的感染率位居第二,却是致癌性最强的型别,与大约70%的宫颈癌病例相关。此外,58型、31型、33型等高危型别也占有一定比例。这一流行病学特点提示我们,理想的HPV疫苗应具备尽可能广泛的型别覆盖。二价疫苗和四价疫苗虽然覆盖了主要致癌型别,但九价疫苗能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。因此,对于已接种二价或四价疫苗的个人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补种九价疫苗是值得推荐的。根据我们的调研,九价疫苗最适合接种的年龄层是26岁以下的女性。

  《21世纪》:您是否能详细聊聊筛查策略?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女性,应在多少岁以后、相隔多长的时间区间去做一次筛查?

  李小毛:依据临床研究数据表明,65岁以上的女性一般可以不再进行常规筛查,然而,这一决策需满足一系列特定条件。公众需警惕的是,65岁以上女性感染HPV后,发生病变的概率实际上有所上升。

  对于较高年龄段女性而言,随着女性预期寿命的延长,近期就发现了多起老年宫颈癌病例,集中在65岁左右,这提示我们这一年龄段同样需要重视筛查。关于30岁以上人群是否应每年进行筛查,答案倾向于肯定。目前建议30岁或35岁以上的女性定期筛查。

  现行的筛查策略是基于社会卫生经济学角度,面向的是广大人群。但临床上已发现不少年轻宫颈癌病例,我们曾专门研究年轻宫颈癌,通常将40岁以下或30岁以下定义为年轻宫颈癌,但我们亦曾遇到仅17-18岁的病例,她们的性生活史可能仅两三年。因此,尽管普遍建议30岁或35岁开始筛查,但对个体而言,若性伴侣较多或初次性行为较早,则应更早开始筛查。

  《21世纪》:您是否认为个体应该保持一年一次筛查的频率?您提到高质量筛查是哪些?

  李小毛:实际上,每年进行一次筛查的频率可能过于频繁。对于真正高效和高质量的筛查,每三年甚至五年进行一次亦未尝不可。随着HPV疫苗的普及接种,筛查策略有可能进一步优化,筛查成本亦有望降低。目前,许多单位的体检项目中包含了年度筛查。

  目前,我们应当注重提高筛查的质量,而非盲目追求筛查的频率。高质量的筛查涉及多个关键环节,其中首要的是取样技术的精湛。HPV检测和细胞学取样均需细致入微,例如刷取部位、力度、圈数等细节,均会对结果产生影响。若取样操作不规范,即便存在问题亦可能被遗漏。

  此外,取样人员的培训同样不容忽视。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缺乏规范的培训,医生可能仅为了完成筛查指标而草率操作,导致结果质量低下,甚至发生漏诊。我们曾遇到基层筛查后不久即发现宫颈癌的案例,原因正是取样时操作不规范,病变组织未被检出。

  至于阴道镜检查,其技术要求更为严格。阴道镜操作医生必须接受专业培训,技术不达标将直接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。病理诊断环节亦需规范的培训和质控。未来,人工智能有望在宫颈癌筛查与防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,助力提升各环节的准确性与效率。

  记者:韩利明、唐唯珂、朱艺艺、闫硕、李佳英股票杠杆平台